一、你的代码需要大扫除了吗?
就像我家衣柜里总挂着几件三年没穿的外套,代码库里也藏着很多「可能以后会用」的变量和函数。上周我盯着自己两年前写的登录模块,突然发现有个校验手机号的函数——它的调用次数记录始终是零。
这时候我意识到,代码也需要定期清理。那些冗余的注释、过时的TODO标记、永远不会触发的条件分支,就像厨房角落的油渍,不知不觉就让整个项目变得臃肿。
1.1 代码冗余的典型症状
- 修改功能时总要在多个相似函数间来回切换
- 同事问你某段注释是什么意思,你却想不起当时的场景
- 测试覆盖率报告里出现大片未被覆盖的灰域
- git历史记录里频繁出现"删除废弃代码"的提交
二、实战清理工具箱
我的桌边常年放着三把「扫帚」:
IDE自带分析器 | 就像金属探测器,能快速定位未使用的import和变量 |
SonarQube | 代码质量的显微镜,连重复率0.1%的代码块都能揪出来 |
Git blame | 时间机器,带你回到添加那段可疑代码的那个雨夜 |
2.1 注释该留还是该删?
上周遇到个经典案例:
// 这里需要优化(写于2019-03-15)function calculateTax(amount) {return amount 0.17; // 增值税率
三年过去了,税率早已变成13%。过时的注释比没注释更危险,我选择直接删除注释,把0.17改成0.13,然后给常量起名TAX_RATE。
三、性能优化的温柔刀法
清理完表面垃圾,就该处理深层脂肪了。有次我发现项目里有个每月运行一次的报表生成器,每次都要花2分钟加载所有地区数据——但其实98%的用户只看本省数据。
- 把「加载全部」改成「按需加载」后,执行时间缩短到15秒
- 用缓存把重复计算的运费预估存储10分钟
- 用Promise.all把三个串行的API请求改成并行
这些调整就像给老房子换智能电表,既保持原有功能,又能省下不少资源开销。
四、保持整洁的日常习惯
最近在团队推行的两个小技巧:
- 每次修复bug时,顺手把相关代码的注释更新或删除
- 在Pull Request模板里增加「清理清单」检查项
这就像养成每天倒垃圾的习惯,虽然每次花5分钟,但能避免月底的大扫除。有次新人提交的代码里有十几个console.log,我默默给他分享了《Clean Code》的第二章。
窗外的咖啡机发出完成的提示音,我保存了刚清理完的订单模块。现在它的单元测试覆盖率从72%升到了89%,启动时间缩短了1.3秒——这种成就感,就像看到整理后的车库,每件工具都待在它该在的位置。